大二女学霸课余打3份工1年攒5万!当代大学生认清”赚钱要趁早“
摘要:在社交媒体上,“特种兵式旅游”和“大学生经济独立”的话题频频刷屏,而湖北民族大学的大二学生蔡金玲却将两者结合得淋漓尽致——她利用课余时间同时打三份工,一年攒下5万元,游历...
在社交媒体上,“特种兵式旅游”和“大学生经济独立”的话题频频刷屏,而湖北民族大学的大二学生蔡金玲却将两者结合得淋漓尽致——她利用课余时间同时打三份工,一年攒下5万元,游历了20多个城市,还拿下二等奖学金。她的故事不仅冲上热搜,更引发了一场关于“大学生是否该兼职”的激烈讨论。
蔡金玲的“斜杠青春”:咖啡师、外卖员与旅行达人
清晨7点,当薄雾还笼罩校园时,蔡金玲已穿梭在宿舍楼间,将前一晚整理好的“打印外卖”准时送达同学手中。这位美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,课余身份是咖啡店员工、零食配送员和打印服务“跑腿达人”。三份工作交错进行,月收入稳定在5000-6000元,一年累计收入超5万元。
“我的动力是攒钱看世界。” 蔡金玲坦言,自己日均消费仅10-20元,省下的钱支撑她走遍北京、上海、重庆等20余座城市,甚至购置了人生第一辆摩托车,并尝试小额股市投资。而她的学业并未因此滑坡: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、会计资格证、全国大学生竞赛奖项悉数收入囊中,综测成绩全年级第三。
展开剩余68%当代大学生的“兼职图谱”:从体力劳动到知识变现
蔡金玲并非个例。南京大学一名研究生边读研边兼职,三年攒下17万元,收入来源包括奖学金、笔译、展会口译和名企实习;武汉一名大一女生通过网络直播月入1.5万,立志两年内买房。这些案例折射出大学生兼职的多元化趋势:
传统型:咖啡店、外卖配送、校园代理(如蔡金玲的打印服务); 技能型:翻译、家教、设计接单; 新兴领域:直播、自媒体运营、线上助教。然而,兼职路上亦有暗礁。有大学生因轻信“高薪兼职”广告被骗押金,更有人为毕业设计找枪手反被曝光,暴露诚信与能力的双重危机。
争议与启示:兼职是“成长加速器”还是“时间黑洞”?
支持者说:
经济独立与视野拓展:蔡金玲用兼职收入实现旅行自由,南大研究生通过实习积累职场经验; 时间管理能力提升:密集日程倒逼高效学习,蔡金玲的奖学金便是证明; 社会认知深化:“比起课本,兼职让我更懂人情世故。”一名受访学生表示。担忧者说:
学业失衡风险:部分学生因兼职逃课,期末“挂科”代价惨重; 身心透支隐患:连续工作导致疲惫,有学生坦言“周末比上课还累”; 价值观偏移:个别案例中,高收入诱惑催生虚荣消费或急功近利心态。专家观点:21世纪教育研究院熊丙奇院长指出,家长过度管控生活费(如“日结50元”)可能抑制学生自主性,而兼职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理财能力与责任意识。
如何打造“高性价比”兼职体验?蔡金玲的4条秘笈
目标驱动:明确兼职目的(如旅行基金、技能提升),避免盲目跟风; 精准匹配:优先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岗位(如美术生接设计单),或能强化软实力的工作(如客服锻炼沟通力); 时间模块化:蔡金玲将课程表与兼职班次无缝对接,利用碎片时间复习; 财务规划:设立“消费-储蓄-投资”账户,避免“赚多少花多少”。你的课余时间值多少钱?网友热议“青春定价权”
蔡金玲的故事引发两极反响:
支持派:“她用行动定义青春!我大一时创业,现在公司年入百万。” 质疑派:“健康换金钱不值得,我宁愿多读书。” 中间派:“适度兼职可以,但别本末倒置。”蔡金玲的破圈,本质是一场关于“青春如何增值”的公共讨论。无论是像她一样用汗水兑换远方,还是专注学术深耕,关键在于——让每一分钟都指向理想的未来。
互动话题:
你支持大学生课余兼职吗?是否有过难忘的兼职经历? 如果兼职与学业冲突,你会如何抉择? 你认为大学期间最值得投资的“自我增值方式”是什么?分享你的故事,让每一种青春都被看见!
发布于:北京市